一份鄉愁,他“身許”返鄉創業路;一份執著,他“身許”機械發展路;一份責任,他“身許”脫貧致富路。他是土生土長山里娃,也是農業機械操作專家,他帶領村民在田野大地播種下希望,在層層稻浪中收獲夢想。
他就是南溪鎮天河村陳昌民。今年,他獲得“十佳農民”稱號。6年前,他決定返鄉投身農業,用自己的實踐詮釋了一條發展現代農業的成功之路,實現了“造夢——追夢——圓夢”的夢之歷程。

走進田間 開啟造夢第一步
今年43歲的陳昌民,是南溪鎮天河村土生土長的村里娃,對這片養育他成長的土地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
陳昌民記憶中,烙下了父輩起早貪黑的辛勞場景。陳昌民的父親是種田能手,但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命運——來一場冰雹,發一場洪水,生一場蟲災,都可能讓一年的汗水落空。就算是風調雨順的年份,也難免受市場影響,豐產不豐收。
“在我父親這輩人看來,種地是發不了財的。”從16歲起,陳昌民就外出打拼,但對故鄉一直牽掛在心里。
2015年春節,陳昌民回到家鄉,看到村里的年輕人都出門打工了,老人體力又跟不上,很多田地都荒廢了,昔日的村莊變了模樣,心里不禁難受起來,“南溪鎮天河村原來是南溪鎮的一個產糧大村,現在土地大多荒廢了,我想改善這種現狀”。
這份揮之不去的牽掛讓陳昌民萌生了返鄉投身農業的想法。
“從何做起?這是個問題,不能再用老套的種田方式。”回到家鄉,陳昌民發現如今的天河村組級路、機耕道都早已硬化,加上村內整體地勢較為平坦,為機械化農業發展提供了“舞臺”,愈發堅定了他返鄉創業的念頭,懷揣著鄉愁,帶著多年在外打拼積累的資金、經驗、人脈,毅然決定回來,走進田間,開啟造夢第一步。

敢闖敢干 做扎根田間的追夢人
2015年,陳昌民在天河村流轉了13.3公頃土地,成為扎根田間的追夢人。
“山區農業發展如果不靠機械化,單純依靠人力,不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很難找到出路。”找到了關鍵點,陳昌民大刀闊斧投入150萬元進行土地宜機化整治,再購入3臺插秧機。
嘗到了甜頭的他,決定擴大產業。但是,資金和技術問題接踵而來,陳昌民進退兩難。
“需要資金可以向親戚朋友求助,差技術問問政府怎么樣?”妻子謝瓊的一句話讓陳昌民豁然開朗。
陳昌民聯系南溪農業服務中心和縣農業農村委尋求幫助,從播種、插秧、施肥、耕田,到除草、噴藥、防蟲害等方面,都得到系統的培訓和指導。陳昌民的回鄉種植夢終于步入了正軌。

“機器剛到,我就開進地里操作,有培訓課我就參加,平時我就自學。”憑著這一股子干勁,陳昌民成了機械操作能手,還榮獲了年度中國技能大賽——全國農業職業技能大賽農機賽項重慶選拔賽優勝獎。
如今,陳昌民流轉本村土地37.3公頃,大力開展土地宜機化整治,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解決了當地無勞動力種地和土地撂荒問題。

圓夢現代農業 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金秋十月稻飄香,稻花香里說豐年。在南溪鎮天河村昌隆農業基地,沉甸甸、金燦燦的稻子壓彎了稻穗,微風吹過,金黃的麥浪隨風起舞。陳昌民駕駛著水稻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收割、脫粒、卸倉、裝車、運輸,忙碌的豐收景象讓人沉醉。
返鄉創業以來,陳昌民始終堅持將帶動周邊村民過上好日子為己任。2020年,陳昌民帶動周邊50余戶農戶在基地務工,每戶增加收入1~2萬元。

“發展現代農業,關鍵要積極探索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新思路和新方式,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身為黨員的陳昌民肩扛責任、放遠目光,他打算努力實現產業自動化、品牌化,創造更多的務工機會。陳昌民表示,接下來主要對機防、機耕、機收等方面開展社會化服務,同時加大農業技術交流,發展更多的產業,讓更多農戶受益。
站在田坎上,陳昌民的眼里又是一幅明年豐收的繁茂圖景。
(記者 鄭紅均 實習生 周小渝)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