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是建設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新云陽的起步之年。即日起,云陽縣融媒體中心推出《盤點開局年》系列報道,盤點全縣各級各部門在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新云陽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云陽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決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新云陽。

積極創建就業幫扶車間
引導就近就業增收致富
在水口華盛泰玩具(重慶)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忙前忙后,手中的布料經過激光裁剪、電腦刺繡等工序后,被送往手工操作間仔細地縫合、填充、收尾,最終變成了一個個毛絨玩具。

脫貧戶伍艷是2022年9月來到車間的,主要工作是對部分縫合的玩偶裁片進行質檢、稱重。她說,“這個活比較輕松,每個月工資有3000多元,做得好還會有獎金。”
“車間成立于去年9月,主要生產毛絨公仔、抱枕、人偶服等產品,年產值1700萬元,高峰期用工人數達到110人左右,其中,脫貧人口等低收入群體占30%。”車間負責人表示,員工們大多都來自水口場鎮及周邊村社區。每月在工廠務工人均工資能達到2800元,技術工人每月工資能達到5000元以上。

就業幫扶車間是縣鄉村振興局、縣人力社保局、縣財政局聯合開展的為吸納帶動當地及附近農村低收入人口等群體就地就近就業,促進其增收致富的項目,必須滿足建設在人員密集、交通方便的村(社區),積極吸納脫貧人口(含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殘疾人家庭人員、農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人員等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其中吸納脫貧人口不低于30%)等基本條件。同時,縣鄉村振興局、縣人力社保局還會在每年9—10月對已認定的就業幫扶車間進行績效評估,從車間的穩定帶動就業能力、帶動增收能力、吸納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數量、生產經營狀況、管理機制建設、典型示范效應等多方面評價,確保就業幫扶車間落地見效。

“已認定的就業幫扶車間主體還可以享受一次性建設補助和帶動就業獎補,最高50萬元。”縣鄉村振興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負責人李林云介紹。對2022年1月1日后新建被認定為就業幫扶車間的,云陽將給予一次性建設補助,建設投入超過50萬元的最高補助50萬元,建設投入低于50萬元的據實補助。車間申報成功后,撥付建設補助資金50%,剩余的50%在車間平穩運行1年且績效評估為“合格”等次及以上后再行撥付。
截至目前,我縣正常運行就業幫扶車間43個,累計援建魯渝協作幫扶車間13個,就業人數1138人,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417人,其中脫貧勞動力人數376人,今年評選合格車間12個。
舉辦勞務培訓班
增加群眾內生動力
今年以來,云陽還緊盯穩崗就業,從拓展就業渠道、強化就業保障、挖掘就業潛力三方面狠抓落實,通過打造“云陽家門口就業”線上招聘品牌、“云陽面工”鄉村振興勞務品牌及集中開展各類勞務實用技術培訓班,著力增強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內生發展動力,激發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的志氣、心氣、底氣。

在云陽縣新時空計算機培訓學校,授課講師正在為學員們講授鮮面制作原材料的分類、特性、鑒別、保管及云陽鮮面系列產品的相關知識。老師以“理論講解+現場操作”的方式,帶領著學員們在機器前進行實操。
今年54歲的彭承碧是一名監測戶,受限于學歷和年齡,她一直閑賦在家。“一直想學習一項技能,在這里不僅是免費學習,甚至食宿、書本都沒有收過費用。課上的內容也很豐富,老師講解的非常仔細,有很強的實用性。”

“促進農村產業發展,提高村民實用技能,帶動低收入群體穩定增收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縣鄉村振興局負責人鄒建介紹,“為此,組織開展勞務培訓班28期,培訓農村勞動力1235人次,脫貧勞動力663人;針對性開展技能培訓,推出訂單式培訓、菜單式教學、跟進式就業的培訓模式,完成各類技能培訓1.59萬人次。”

為有效幫助低收入脫貧人口、風險未消除監測對象、返貧致貧對象、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低保邊緣對象等6類特殊人群增收,云陽還在全市率先出臺《促進農村低收入人口持續穩定增收幫扶措施》《農民收入追趕計劃》等政策舉措,構建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針對性落實產業發展、穩崗就業、兜底救助等政策,有效促進了全縣農村低收入群體穩定增收。
加強東西部協作交流
帶動產業強勁發展
清水土家族鄉在與威海市榮成市建立結對幫扶中,充分發揮兩地資源優勢,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鞏固、拓展、銜接”為主線,不斷加強協作,實現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帶動了清水土家族鄉產業發展蒸蒸日上。

當地先后選派鄉鎮機關干部、村干部前往威海市各地學習先進經驗及工作方法,并結合鄉內實際,將發展產業的新路子、新理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制定為適合自身發展的新模式,最終構建出“山上旅游康養忙、山腰菌菇蔬菜旺、山下魚米瓜果香”的產業空間布局。

在七里村金色農耕園,清水土家族鄉借鑒威海推廣的“政府+公司+基地+標準+品牌+市場”六位一體管理模式,創新提出了“企業+園區+村集體+農戶”的新發展模式,還依托于產業示范園區建設,以“固定分紅+效益二次分紅+勞務返聘”的模式在業主、村集體、農民之間建立了穩定的利益聯結。農戶可以以撂荒土地經營權入股基地建設,每年每畝保底有分紅,同時在利潤的15%進行二次分紅;還可以以閑置房屋使用權入股鄉村民宿改造,由業主或農戶統一(自行)改造統一經營,業主、農戶、村集體按照一定比例持股分紅。同時,園區可提供務工崗位,農戶通過村級專業合作社為項目提供勞務服務,每年可獲勞務費達30余萬元。

目前,清水土家族鄉以“產業融合化、園區景區化、鄉村旅游化”為總抓手,整合園區撂荒土地,新建柑橘園4個、油稻園1個、冬桃園1個;發展吳茱萸、黃精等中藥材產業600畝,建設羊肚菌蔬菜基地40畝,引進臘肉、紅薯粉條加工廠2家,新建年出欄2000頭標準化生豬養殖場1個、年出欄1000頭黑山羊繁育基地1個,全鄉14個村種植紅心蜜柚、紐荷爾、桃李、核桃、葡萄、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共1.03萬畝,清水湖環線基本實現十幾公里不斷線,主導產業村村全覆蓋。

縣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還將繼續扎實穩妥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落地落實,不斷推進鄉村建設,突出改進鄉村治理,強化城鄉融合協同發展,為建設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新云陽添磚加瓦。
記者 曾麒麟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