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支流湯溪河畔,云陽鎮燈籠橋碼頭這座建成20多年、因超規劃占用岸線約185米被中央環保督察指出問題的老碼頭,歷經科學整改與生態修復,成功 “瘦身” 回歸規劃正軌。它不僅退出違規占用岸線,更實現了岸線利用效率大幅躍升,從生態破壞隱患點蛻變為兼具生態保護與規范運營的示范碼頭。

(整改前的燈籠橋碼頭)
來到位于云陽鎮云硐村的燈籠橋碼頭,如今碼頭65米規劃岸線清晰明確,復綠區域的柏樹苗長勢喜人,曾經雜亂堆放的砂石、違規搭建的作業平臺已不見蹤影。很難想象,這座2003年建成的老碼頭,此前長期以250米的實際岸線違規運營,讓沿線消落區成了砂石堆放場。不僅破壞了湯溪河沿岸生態環境,更違反了港口岸線使用規定。

(整改后的燈籠橋碼頭)
“去年中央環保督察發現,該碼頭實際占用的250米岸線,與云陽縣港口專項規劃里面的65米嚴重不符,屬于超港口岸線使用。”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五大隊大隊長趙俊介紹,2024年5月,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將燈籠橋碼頭作為典型案例通報。通報指出,該碼頭存在違規占用規劃岸線、違規修建作業平臺等突出問題。問題曝光后,我縣迅速行動,以 “科學劃定、徹底整改、生態修復” 為原則推進整改,清運消落區1800多噸砂石、徹底清除違規作業平臺,拆除碼頭擋墻隔倉720立方米、破碎硬化場坪4600平方米。

(整改后的燈籠橋碼頭)
“為確保整改精準合規,我們專門邀請第三方機構,嚴格按照港口規劃的65米范圍進行劃定。對超出65米的區域,先開展地質災害安全評估,依據評估報告,能拆除的一律拆除,再進行覆土復綠。”趙俊表示,整改過程中,生態修復與功能規范同步推進。在拆除違規設施后,縣林業局牽頭制定復綠方案,累計覆土1480立方米,在4600平方米的修復區域種植柏樹苗5150株,讓碼頭與湯溪河沿岸自然景觀重新融合。

(整改后的燈籠橋碼頭)
與此同時,針對碼頭運營規范,相關部門督促業主制定《燈籠橋碼頭裝卸作業及轉運制度》《燈籠橋碼頭現場作業制度》,明確 “即卸即轉” 要求,嚴禁船舶超岸線作業;更通過增設監控設備,以 “日常巡查+遠程監控” 結合的方式強化監管,確保整改成效長效保持。
今年6月,市級聯合驗收組赴燈籠橋碼頭開展整改驗收工作。“驗收組現場查看后,對整改成效給予充分肯定,碼頭順利通過市級驗收。” 趙俊的話語中透著欣喜。

(整改后的燈籠橋碼頭)
如今,燈籠橋碼頭的 “瘦身” 成效顯著:不僅250米違規岸線縮減至65米規劃標準,退出185米岸線還江于民、還綠于岸,更實現了岸線利用效率的 “質的飛躍”。“整改前每米岸線利用效率為1600噸,整改后提升至 6154噸。”趙俊給出的一組數據,直觀展現了整改帶來的效益提升。
從超占違規到規范運營,從生態隱患到綠意盎然,燈籠橋碼頭的蛻變,不僅是我縣落實生態環保督察整改的生動實踐,更探索出 “退岸還綠” 與 “提效賦能” 并行的碼頭治理路徑,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