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為磐石城的“新生”平添了幾分詩意。9月29日清晨,長江與彭溪河交匯處云霧升騰,雨絲織就的幕簾中,屹立八百年的南宋城墻垛口愈發沉靜;江對岸的逶迤群山與腳下的現代樓宇,則化作了淡墨般的剪影。
雨霧將歷史與現實暈染成一幅水墨畫卷,正是在這畫卷般的景象里,這座曾是軍事要塞、移民家園的古城,以“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的新身份,正式向公眾敞開懷抱,迎接它的第一批訪客。

但這遠不止一次普通的開園。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的代表性項目,磐石城的“新生”恰逢長江經濟帶戰略啟動十年之際;同時,它所屬的“川渝宋元山城防御體系”也于去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宏大的國家戰略與文化遺產的全球愿景,共同聚焦于這片3.5萬平方米的土地。從堅硬的巖石到融合生態與人文的公共空間,它經歷了怎樣的復興之路?這份“重生”又藏著怎樣的當代意義?長江之上,它將續寫怎樣的文化故事?

(程建銘 攝)
從川東保障到長江地標
國家戰略下的新生
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啟動十年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奠定了綠色發展的基調。隨著生態面貌逐步恢復,文化傳承與創新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在此背景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應運而生,與長江經濟帶戰略深度融合,為發展注入文化內涵與精神動力。
地處三峽庫區腹心的云陽縣,成為探索兩大戰略融合的“示范縣”之一。磐石城遺址公園被定位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的“重點項目”。
項目總設計師羅斌對這種融合有深刻的理解。為研究宋元山城防御體系,他踏遍川渝所有相關遺址。在他看來,磐石城絕非孤立存在,它與萬州天生城、奉節白帝城等22處遺址共同構成的“川渝宋元山城防御體系”,在歷史上是互為支援的軍事網絡,在今天也必須是協同發展的文化集群。這種將區域文化資源串珠成鏈的思路,正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核心——通過構建共同的文化身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深層推動力。
羅斌團隊的實踐,生動詮釋了如何將宏觀戰略落地。他們嚴格遵循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將遺址保護、生態修復與文旅發展有機結合。公園建設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生態治理:劃定嚴格的保護范圍,以本地植被進行生態恢復,保護原有高大喬木。這正是以綠色發展理念指引文化遺產的保護,而一個充滿歷史底蘊和生態之美的文化公園,又極大地豐富了綠色經濟的內涵。
因此,磐石城的“新生”,已超越了地方性文化事件。它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中,完成了從昔日“川東之保障”到未來“長江文化新地標”的身份跨越,提供了一個來自一線的鮮活樣本。

考古鏟下的千年層疊
軍事要塞到史前居所
在成為國家戰略的“新地標”之前,磐石城首先是一塊埋藏深厚的歷史地層。2017年以來的三次大規模考古發掘,逐層揭開了它跨越數千年的歷史。
最先被重溫的,是一段關于堅守的史詩。公元13世紀,為抵御蒙古鐵騎,南宋名將余玠構建起山城防御體系。磐石城地處長江與彭溪河交匯的要沖,被譽為“夔門之砥柱”,正是這道防線上至關重要的一環。它憑借“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絕地勢,與萬州天生城、奉節白帝城形成犄角之勢,將蒙古大軍牢牢牽制在峽江地區,最終迫使其放棄“取蜀滅宋”的計劃。
對于這場長達半個世紀的拉鋸戰,云陽博物館教育展陳部主任肖京評價道:“它有效遲滯了元軍的步伐,甚至重塑了當時的世界格局?!痹谒磥?,磐石城所鑄就的,不僅是彪炳史冊的戰功,更是一種“忠勇堅韌”的精神傳承:明末抵抗張獻忠,清代抵御白蓮教,抗戰時亦是江防要地。磐石城的每塊石頭,都凝結著保家衛國的記憶。
當戰爭的硝煙散去,考古發現與家族譜牒共同拼貼出這片土地的另一種特質——包容。清初“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涂氏家族入川,并于乾隆初年買下整座磐石城。從此,昔日要塞變為移民家族的安居之地。城上建起宗祠,嘉慶年間族人在此躲過戰亂,民國時更辦起小學,瑯瑯書聲取代了曾經的兵戈之聲。一個家族的百年歷程,為磐石的堅韌增添了移民文化的包容與溫情。
但這并非磐石城全部的故事。在涂氏宗祠的基址之下,考古發掘揭示了更古老的秘密,并將這座山城的敘事起點大幅提前了數千年。

“我們清理出了商周,甚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和石器,將磐石城的人類活動史從宋元時期大幅提前了三四千年?!笨脊艑<覘铢i強興奮地介紹,“這完全改變了學界對先秦峽江地區人居模式的認知?!?/p>
此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先民只會選擇在臨江、臨河的低海拔平壩地帶生活。但磐石城的發現則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300-4600年),古人已有能力在海拔500多米的山頂上進行長期、穩定的生活。
“這個重大的發現,為研究三峽地區早期文明演進提供了全新視角,它證明了先民活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遠超我們想象?!绷_斌解讀道,“古人為何要選擇這樣一個交通不便、資源相對匱乏的山頂?是出于防御的考慮,還是為了躲避洪水,或是季節性的遷移?雖然暫時沒有定論,但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峽江地區早期社會的復雜程度?!?/p>
堅韌的軍事史詩、包容的移民家園、深遠的史前淵源,這三重價值,共同構成了磐石城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再是一座功能單一的堡壘遺址,而是一部可供今人不斷閱讀的、“活”的長江文化地層。

(黃德明 攝)
將歷史書寫于大地
石板、匠心與數字傳承
如何讓一座沉睡千年的遺址“開口說話”?“考古遺址公園”這一創新模式給出了答案。
“傳統文物保護單位較為單一,比如一座古建筑或一座橋;而傳統公園又以休閑景觀為主,例如云陽的環湖綠道?!绷_斌解釋說,“考古遺址公園則是一個綜合空間,融考古發掘、價值研究、遺址展示和公眾體驗等為一體,是把歷史寫在大地上,讓觀眾能夠切身品讀?!?/p>
為讀懂這部“大地之書”,羅斌自己先成了最專注的讀者。他跑遍云陽大大小小的移民型傳統村落,從黎明村到鄧家老屋,在斑駁的木梁與褪色的門楣間,試圖理解磐石城在家族遷徙史中的分量。
這種專注與較真,最終體現在公園的每個設計細節中。在涂氏宗祠遺址展示區,地面鋪設了三種不同石材?!拔覀冇美蠗l石來標識當年的建筑基礎,室內地面鋪設青色碎石,院壩則用黃色碎石?!绷_斌指著地面說,“游客一看就明白,哪里是房子,哪里是院子?!边@種設計既保護了遺址本體,又以直觀方式讓游客感知古建筑的格局。
一位帶著孩子的父親站在遺址前,指著地面的分區對兒子說:“你看,這里就是他們以前住的屋子,外面這個黃色的地方,就是你現在玩耍的院子?!焙⒆铀贫嵌攸c點頭,用腳尖輕輕觸碰不同顏色的石子,仿佛在觸摸一段遙遠的過去。

除了這種實體層面的巧思,現代科技也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提供了更多數字化的可能,讓學者的匠心得以完美呈現。在遺址公園的數字展館里,游客可以通過VR設備,“走進”由三維技術復原的涂氏祠堂。祠堂的每個細節,都經過了考古專家、建筑專家、涂家后人及當地學者的多輪論證。游客甚至可以“親歷”一場宋元攻防戰,感受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氛圍。
羅斌介紹,團隊還三維掃描了整個磐石城的山體,制作出微縮實體模型,直觀地展示其精妙的防御體系。這種“考古真實性與體驗趣味性”的結合,讓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與圖片。
保護與展示的難題,在懸崖的《磐石城記》碑刻上體現得最為典型。這塊記錄了明末清初歷史的石碑,因數百年風化剝蝕而字跡模糊,且位置險峻,游客無法近觀。
面對這一挑戰,團隊最終采用了“修復+掃描+復刻”的方案:首先搭設腳手架,對碑刻本體進行搶救性修復;然后進行高精度數字掃描,識別文字信息;最后,在山頂游客可及之處,復刻了一塊新的石碑。這一方案,既保護了文物本體,又完整地傳遞了其核心價值。
從一塊石板的精心鋪裝,到一部數字史書的生動復原,再到一項復雜問題的巧妙解決,磐石城的“新生”,是一個充滿匠心、敬畏與巧思的過程。它有力地證明,文物不應只是被靜態保存的“標本”,更能夠成為可閱讀、可感知、可對話的鮮活歷史現場。

從歷史遺存到時代引擎
磐石城的價值重構
磐石城遺址公園的開園,不僅是一次亮相,更是一次深刻的價值重構。其在當代視野中的多重價值,如同光線穿過棱鏡,折射出多彩光譜。
首先在文化維度上,磐石城彰顯出長江精神與重慶城市精神。正如羅斌所說:“宋元戰爭中的不屈堅守,是忠勇與堅韌;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故事,則是開放與包容?!毙ぞ┮舱J為,它承載的正是長江文化那種百折不撓、兼容并蓄的品格。
在經濟層面,它正成為地方發展的新增長點。據規劃,公園預計年接待游客60萬人次,經營收入約5000萬元。實現這一目標,依托于“以園養園”的可持續模式。羅斌介紹,公園在規劃之初就引入了民宿、咖啡館、文創店、露營基地等多種業態,旨在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讓游客愿意停下來、住下來。
在“牧云臺”露臺上,來自重慶主城的“95后”游客王小姐,一邊品嘗咖啡,一邊拍攝江景:“沒想到歷史遺址還能這么潮。爬完古城墻再來杯咖啡,看看風景,發個朋友圈,這種體驗特別棒。文創恐龍——龍寶、乖妹,也挺有特色?!?/p>
這種深度體驗,不僅為遺址的長期維護提供了“自我造血”能力,也直接帶動了地方就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科研方面,這里正在構建新的學術平臺。配套建設的“三峽庫區文物風險管控中心”,將致力于文物風險評估、預防性保護、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目前已與相關院校合作,對張桓侯廟等文物建筑進行風險監測試點。這意味著,磐石城正從一個單純的被研究對象,轉變為區域文物科技保護的研究與輸出基地。

在社會民生層面,它極大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公園的建設,將孤立的磐石城考古遺址與周邊的三峽文物園、龍脊嶺公園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大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它不只是外地游客的目的地,更成為本地市民休閑散步、親近歷史、享受自然的“后花園”。
一位在磐石城上漫步的本地市民說:“以前覺得這就是個荒山坡,沒想到能變得這么美、這么有韻味?,F在我們隨時可以上來走走,感覺自己與這座城的聯系更緊密了。”
這種情感共鳴也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一位正在數字展館體驗VR攻防戰的本地大學生說:“以前在課本上學宋元歷史,覺得很抽象。但在這里,通過VR技術‘親身’經歷守城戰,那種歷史的震撼是書本給不了的。我覺得這是吸引我們年輕人主動了解歷史的絕佳方式?!?/p>
文化、經濟、科研、民生,四個維度的價值疊加,讓磐石城遺址公園的開園,不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開門迎客”,而是一場深刻的城市功能與文化價值的重構,為古老遺址的當代活化提供了寶貴范本。

磐石不語,講述未來故事
天色向晚,雨后的空氣清冽而濕潤。灰藍色的天幕下,古老的城墻更顯得堅毅厚重,濕漉的石板泛著青幽的光芒。晚風吹過,城頭新栽的蔥蓮輕輕搖曳,葉尖還掛著晶瑩的水珠。
這座山,這塊磐石,在歷史長河中扮演了太多角色。它是抵御外敵的屏障,是庇護流民的家園,是王朝更迭的見證,也是考古學家手鏟下的驚奇。今天,它又有了新的身份:一座公園,一個窗口,一種動能。
磐石城的“新生”,是中國在高速發展中對自身歷史文脈的一次深情回望與創造性重構。它用實踐證明,文化遺產不是發展的包袱,而是激活區域潛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珍貴資源。它啟示我們,對歷史最好的保護,就是讓其重新融入當代生活,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
立于磐石之巔,遠眺奔流不息的長江。歷史的長河與時代的洪流,在此刻交匯。磐石不語,卻以千年的堅韌與當代的活力,向世界講述著一個生生不息的長江故事,一個自信自強的中國故事。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